新华网拉萨7月3日电(刘子明)山南是藏民族的摇篮、藏文化的发祥地,这里有西藏第一座宫殿、第一块农田、第一座村庄……
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山南市翻开了扶贫产业开发、摆脱贫困事业的新篇章。
去年底,山南市乃东区顺利脱贫摘帽;琼结、洛扎、曲松、错那、加查、桑日6县通过西藏自治区级摘帽审核;378个贫困村实现整村退出;12343户3757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,抒写出摆脱贫困的合格答卷。
近日,记者走进西藏山南市多个县、村,探访那里“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”的脱贫故事。
产业扶贫托起致富梦
空山新雨后,傍晚的山南市麻麻乡小康示范村,空气中飘满泥土的芬芳。
篝火燃起,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村民跳起了锅庄舞。
开民宿旅馆的德吉措姆说,“现在生意很好,为了给游客助兴,村民成立了锅庄舞蹈队。”
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的青年在表演舞蹈《犀鸟之魂》(5月10日摄)。新华网记者 马艺萌 摄
党的十九大代表、麻麻乡乡长白玛央金介绍,近来,麻麻乡开展小康示范村建设,发展旅游产业,群众吃上了旅游饭,收入得到了大幅度增长。
如今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,开办了49家家庭旅馆、6家茶馆、5家商店、7家民族特色产品销售点,群众吃上了旅游饭。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,“人畜分了家、饮水引进家,厕所修进家、网络迁到家”。
产业扶贫是可持续的扶贫方式,帮到了“点子上”,挖到了“根子上”。截至目前,山南市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5个,完工79个,累计完成投资24.86亿元,受益群众18570人。成功引进亿利资源集团等20余家企业参与产业扶贫,涉及建筑业、农牧业、能源业、民族手工业、藏医药业、旅游业,提供就业岗位超过4500个,2017年为群众创收逾1亿元;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期间带动群众增收2600多万元。
扶志脱贫见成效
踏着清晨的露珠,迎着朝阳,索朗旺姆站在河边练声,力争每一个词发音准确、甜美。
“今年通过公务员考试,考到日喀则地区当一名幼师,”索朗旺姆说,“作为幼儿园的老师,我力争普通话标准。孩子虽小,但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。我还要懂儿童心理学,我要多看一些书籍来丰富这方面的知识。”
索朗旺姆,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加玉乡共拉村人,21岁。家里三口人,奶奶和妈妈。奶奶身体不太好,家里又缺乏男劳动力,多年来靠吃低保生活。
“困难是暂时的,只要努力,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,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经常鼓励我。”索朗旺姆说,“在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鼓励下,我的信心增强了,每天都坚持早起看书,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。”
改变出现在今年,索朗旺姆考上了公务员。
西藏山南市错那县残疾人就业中心(5月11日 摄)。新华网记者 陈琳 摄
前几天,她主动申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。驻村工作队队长德吉告诉记者,“积极为贫困户提供各项政策支持的同时,注重‘扶志’。‘扶贫先扶精气神’,把贫困群众心焐热、脑更新、劲鼓起,让自身奋斗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,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。”
教育扶贫、智力扶贫是提高文化水平、遏制返贫现象、阻止“贫困代际传递”、增强自我“造血功能”的关键和根本。对此,2016年,对考入计划内大学的山南籍农牧民子女和贫困家庭子女进行资助,标准为区外本科生、专科生每人每年10000元、8000元,区内本科生、专科生每人每年8000元、6000元。2017年,各县(区)对国家统一招考外大学生进行资助,实现了山南籍贫困大学生资助全覆盖。
民心工程暖人心
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,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。
为了保障错那县独身老人的生活问题,错那县于2015年成立了五保户集中供养服务中心。
记者走访发现,五保户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完备,屋内整齐干净地摆放着床、电视、绿植、茶几等生活用品。老人们正聚在一起下棋、打牌、唱歌等。
老人们在五保户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开心地玩牌(5月11日 摄)。新华网记者 陈琳 摄
“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,食堂里饭菜可口,一年发两次衣裳,都是免费的,房间的卫生有护理人员打扫。”五保户老人旦增幸福地说。
错那县民政局副局长阿旺曲宗说,中心按照五保户老人与护理人员10:1的比例进行人员分配,基本保证每位老人的护理需求。
据了解,“十三五”期间,山南市大力实施“十大民心工程”,计划整合资金37亿元提标扩面26项惠民政策,这项工作2016年获得了国务院通报表扬。2016、2017年共落实资金14.1亿元,提高了一线边民、低保对象、五保供养、老年人健康补贴、残疾人补贴等补助标准。